• <code id="yu0ak"><xmp id="yu0ak"></xmp></code>
    <abbr id="yu0ak"><source id="yu0ak"></source></abbr>
    <li id="yu0ak"><source id="yu0ak"></source></li>
  • <abbr id="yu0ak"></abbr>
    <rt id="yu0ak"><acronym id="yu0ak"></acronym></rt>
     
    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王為愿:“后留學時代”,重新定義升學規劃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12-01 | 責編: 羅天林

    在太原市的一所高中里,明亮的會場,寬敞的講臺,一切準備就緒。這是王為愿牽頭組織,特邀知名教育專家主講的一場升學規劃講座,可就在這時他卻被告知,主講人因為飛機晚點無法準時到達現場。臺下1000余名高中家長已就位,怎么辦?王為愿決定自己上。

    一場講畢,現場家長熱烈的掌聲、在場老師們的一致好評,讓中國網教育升學規劃論壇副理事長、留學專業委會主任王為愿記憶猶新。這種獲得自信的成就感和分享后的價值感,成為他日后職業生涯中屢次提到的關鍵詞。

    走上新賽道:“獨木橋”時代的另一種可能

    高考無疑是非常公正的選拔方法,但是在新高考改革搭建“立交橋”升學通道之前,其近乎絕對的評價規則無法兼顧發展式的學生需求。如何在“獨木橋”之外尋找到另一種可能?王為愿覺得,留學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答案。

    2012年,王為愿沒找中介,花一年的時間獨立研究,成功幫自己的孩子申請到全球排名前八的世界名校。“我英語不好,自己能把這個事做成于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這樣的經歷讓王為愿得出兩個結論:其一,留學申請是件專業性很強的事;其二,這件事能做,也值得做。讓優秀的學生多一個升學機遇,讓普通的學生能自我優化實現更高夢想,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機會。

    剛進入留學賽道,王為愿就深感困難重重。正式進入留學行業前,王為愿覺得完成申請工作就可以了,正式從業后,他發現家長的需求不僅僅是一張錄取通知書,還有對孩子將來是否能自食其力的思考,更有對其未來人生發展的期待,“這就上升到了職業規劃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高度。”

    這個高度讓王為愿深感自己的專業知識遠遠不夠,當年臨時救場“硬著頭皮也要上”的決斷再次上演,既然騎虎難下,那知識不夠就補知識。從2013年至今,王為愿每天雷打不動保持4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逢年過節也不例外;每年20%以上的支出用于各種類型的學習。在網上搜集資料時,又深感專業內容之匱乏,擅長寫作的王為愿抓住自媒體興起的趨勢,在各大媒體平臺創建自媒體賬號發布內容;本就有傳統媒體經驗的王為愿還組織、策劃了不少“升學規劃和生涯規劃”的電視、電臺節目,至今仍堅持公益輸出專業內容。“分享的過程,也是約束和提升自己的過程,因為要分享就要把問題定位在標準、精準的水平,分享后得到的反饋則又對自己的學習產生新的要求。過程中既服務了大家,也成就了自己。”

    迎接新趨勢:要“錄取通知”,更要“畢業就業”

    如何在現實差距和激烈競爭中做出成績?在所謂“后留學時代”,留學服務的新出路又在哪?王為愿觀察到,傳統留學機構大都是短暫的結果導向,“能給到學生一張錄取通知書,就算萬事大吉。”但家長和孩子真正的訴求是畢業證,而畢業證背后的深層次訴求是學生學科能力的成長和就業時的綜合素養。不僅要被錄取,還要能順利畢業;不僅要形式上的畢業,更要實際獲得這張畢業證應該代表的職業能力。

    因此王為愿認為從“錄取通知”到“畢業就業”的需求,是后留學時代從業者們必須關注和應對的問題。留學服務不應該以“拿到錄取通知書”為終點,還應進一步延伸,“不僅僅是錄取,我們還關注學生入學后的學習情況,規劃他整個假期的實習、實踐,同時鏈接國際交流、社會公益的機會,甚至為學生推薦就業方向、介紹就業崗位,按照全人教育的思維,盡心服務。我覺得這也會是留學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已預錄取的學生配置進入大學的過渡課程,幫助學生熟悉基礎性的課程學習,甚至細化到論文查重和糾正;為保證學生錄取后的學習效果,王為愿分別在香港和日本精心挑選了合作伙伴,給當地留學生提供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輔導,幫學生解決入校后的學習適應問題;提前為學生規劃雙輔修專業、跨學院輔修專業等路徑,以應對未來社會對跨界人才的高需求和高要求。王為愿指出,“要讓我們的孩子不僅有一技之長,更有綜合的素養和多學科成長的基礎,不論是進入碩博階段的研究,還是依從興趣從事社會工作,都能提前打下扎實的復合型人才的基礎。”

    除了上述最鮮明的發展趨勢,王為愿還總結了留學服務的幾大新發展方向:

    其一,從交付委托到規劃人生。相比聽從家長和考生想去哪個國家,或一味推崇所謂熱門高校,王為愿則堅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水平、未來專業發展方向、職業可能性,進行科學規劃,繼而做出是否留學、去哪里留學的決策。從單純被動接受委托,到成為學生留學落地方案的主動參與者。

    其二,從基礎服務到人文關懷。這個年紀的學生正值思想自我構建的重要階段,又身處留學的陌生環境,人文關懷就是要關注留學生心理的細致變化和訴求,提供心理建設和心理支持。為此王為愿還特別設置了匿名電話窗口,“學生知道我是誰,但我不知道他,在學生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就事論事的前提下,坦誠交流,用成年人的邏輯思維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解決困惑。”

    其三,從標準化服務到個性化定制。既然大家的訴求已經不單是一張錄取通知書,還包括長久的能力獲取和職業發展,那么每一位學生都有其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和路徑。“我們不僅自己提供咨詢服務,還從大學中邀請專業老師組建團隊,引導學生建立規劃意識,強調讓學生學會依從自己的客觀條件和實際能力,建設性地設計自我發展的路徑,我們則盡可能提供學生個性化路徑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

    留學新潛力: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涌現

    語言關是很多學生留學路上的攔路虎,相比盲目跟風大熱的英語區國家,香港留學的各方面優勢越發凸顯,呈現著新的發展潛力。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蒸蒸日上,被譽為繼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大灣區之后最有潛力的第四大灣區。2019年正式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專門提到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明確指出“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因此選擇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教育的交匯地,一方面可以開闊眼界,享受對標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水平,體驗新的教學模式、探究型的學習方法,更早參與項目研究的具體工作;另一方面學生也能更早抓住機遇,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強力軍。在科研成果轉化、產業結合度不斷被提及的當下,香港高校強大的教研實力和內地高科技企業強勁的產業實力,二者強強聯合的趨勢越發值得期待,也讓香港留學生的就業機遇擁有更多可能。除此之外,全球疫情局勢、留學生安全等熱議話題,也使香港留學進一步獲得家長青睞。

    不過對于內地的學生來說,開放性、批判性、研究性能力仍是適應留學生活的一大阻礙。為此王為愿建議留學升學規劃需要進一步前置,學生、家長、學校及教育機構應加強互動,四位一體,盡早在初、高中階段就樹立生涯規劃的意識,而具備綜合能力特點的教育機構也要擔當起軸心角色,“這也是我們現在的一個發展方向。”

    王為愿認為,新趨勢和新潛力下,未來留學行業將會向專業化、精細化進一步發展,也更需要學科輔導的支持,推動整體服務落地。“留學服務,既要求有極其垂直的專業水準,又要求有足夠寬廣的視野,還要具備預判發展的獨到眼光,對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從事留學行業首先是不能唯利是圖,孔子有句話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做我們這行也必須堅守這樣的態度和品質。”

    網站無障礙